“人要有一种质疑的精神”——访1982届校友林在勇

【校友简介】林在勇,1979年进入华东师大二附中就读,曾先后三次被评为市三好学生并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免试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又在哲学系攻读研究生,曾获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二等奖、首届宝钢奖学金一等奖。毕业后留校在中文系任助教,两年后破格晋升副教授,先后担任对外汉语系国际汉学硕士生导师、文学院副院长、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长、研究生院副院长、校长助理等职,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2004年任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2007年兼任副校长。

2008年3月28日,星期五。结束了一天的课程之后,我们三人按照约定赶到华东师大采访林在勇老师。见面的地点定在学生活动中心的西餐厅,刚刚开完会赶来的林老师道出了最后挑选这个地点的意图:从窗口望出去,一眼就能看到他度过了六年中学时光的老二附中的白色小楼,楼前的那个网球场过去是一条2o0米跑道,而西餐厅对面的俊秀艺术楼曾经是二附中的简易足球场……

林老师是二附中“文革”后发展的第一位学生党员,即使现在他的工作也没有完全脱离二附中。从一个校友的角度给出一个关于二附中的连贯影像,林老师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自幼就比较内向的林老师回忆说,他最初是在黑龙江念的小学,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辍学,来到上海的学校借读。当时学校里“左”的影响还很深,自幼就有点“特立独行”的林老师对此十分反感。为此五年级时他一个人写了一份“万言书”表示抗议,然后邀集同学签名后交给了老师,结果当下就被免去了少先队副大队长职务,摘下了红领巾。幸而当时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很赏识他的那份“反叛”万言书,加上他综合成绩年级第一,所以还是推荐他成了全学区唯一的市三好学生,并被保送进入了二附中。谈起这些往事,林老师对我们说:“人要有一种质疑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和改变世界。”

正是因为始终保持着远离功利、独立思考的习惯,进入初中后的林老师仍然不时做出常人很难理解的“惊人之举”。作为学生会的副主席,林老师当时算是二附中初中部最大的“官”了,在别人看来这座该是一种荣耀,但他却因为不满学生会的运作制度而毅然宣布退出学生会!辞去“副主席”之后,他又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创办了二附中历史上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取名“陈力”,语出班彪《王命论》中的“英雄陈力,群策并举”。他说:“华东师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是所思想学术非常活跃的学校,特别是文学界还一度有‘北有北大,南有华师大’的美名。”受到当时大学风气和自身性格的影响,林老师更多地把自己的精神世界放在了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上。他说他十分感激当年许多教师的支持和鼓励,还特别要我们记下这些老师的名字:汤文鹏、戴德英、顾朝晶……

林老师把自己比喻成了一名“孤独者”,有一点少年人的张狂和孤傲,同时也有一点少年人的“未完全发展”。回顾当年的那些“惊人之举”,林老师说:“我们今天在二附中学习并不因为我们能够在这里度过了什么,在这里留下了什么,而是在于明天的我们,走出二附中的我们是不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如果是,我们总有一天会相会,会成为一种力量,推动祖国大踏步地前进!”

在跟我们的交流中,林老师几次谈到他所处的时代——高举思想解放大旗的上世纪80年代,对当时的年轻人最关注的社会现象,比如出国热,比如自由,比如文学思潮,还有人才等等,也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当时的出国热的性质与现在不尽相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不少人是在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缺乏信心的情况下出国的。他说他初中时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崇仰毛泽东,相信中国共产党指出的道路能够振兴中华,今天他仍然认为自己幸运地站在了历史思考的正确方向上。对于自由,林老师强调说,自由是内在的,谁也不能剥夺一个人自由的权利,但也没有人能赋予一个人自由,问题的关键还是在自身对于自由的理解。至于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他说:“二附中是现在中国第一流的高中,在二附中读书学习生活的孩子们,是被千挑万选出来的top students。但是,这样的学生就一定是优秀人才了么?不一定。如果一个人仅仅把进人二附中当作是考入名牌大学的踏板的话,那么在我看来,他们的功利心太重了,不能称之为人才。真正的人才是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对问题的看法,不是为了功利,而是真正想要为我们国家做些事情的人。成绩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一味看重成绩,而忽略了一些比成绩更重要的东西。”

林老师说,我们国家的开国元勋们是他们那一代的佼佼者,他们为民族复兴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我们这一代应该向他们学习,为国家做些事情,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一些利益。

林老师十分重视人的思考习惯,在他看来,一个能够经常独立思考的人,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会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才不会盲目地顺应潮流,才会看到表面现象底下的那些实质性的问题。而如何做到这点,他认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思考总是个人的事情。他还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无论我们选择出国留学,还是选择在国内上大学,都没有关系。只要共同指向一个目标,为我们的国家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并不重要。

我们的母校二附中即将迎来50周年校庆。当被问到对二附中未来的看法时,林老师特别提到了何校长。他说,何校长不仅是有能力,主要是十分有想法的校长。他尤其赞成学校所提倡的德育。他认为,二附中所倡导的德育,并不是空洞地喊几声口号,搞一些形式,而是真正地把德育放到了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上。二附中并不是只认学业只看分数,而是注重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而只有真正有内在修养的人,才能够取得成功。二附中要出一批立大志、做大事的人才。

林老师说,只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做好德育工作,培养真正有内在修养的人才,再过二十年,他坚信二附中一定会成为一所世界一流的高中,从二附中走出去的人一定会与众不同。

2009届7班 徐可维、孙昕、孙唯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