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精进”,才会有进步有发展——访1990届校友张炼红
【校友简介】张炼红,女,上海浦东川沙人。1984年至1990年就读于华东师大二附中。曾担任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副主席,全国第一张由少先队员自己负责采编的报纸《我们一百万》的首任主编,并受到江泽民同志的接见。199O年至2001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从事研究工作。
最早见到张炼红学姐是在学校校史陈列室的一张江泽民同志接见她的照片上,对她的了解也主要是那些关于少先队的往事:第一届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副主席,全国第一张少先队员自己采编的报纸《我们一百万》首任主编,蝉联三届三好学生……当然,仅仅这些就足以令人仰慕了。
但当采访结束时我们才发现,与那些热热闹闹的社会活动相比,作为一个学者,她如今其实更多的是沉浸在深沉的思考和潜心的研究之中。
张炼红学姐告诉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她在二附中学习生活了6年,对二附中有着很深的情感。她说,整个中学时代给她的感受就是阳光灿烂。
二附中汇集了那么多来自全市各个学校的优秀同学,带来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能量。张炼红学姐感觉到只要是从二附中毕业的学生都有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二附中的人,彼此都有一种信任。“二附中的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与别的学校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二附中的人应该是有原则、有底线的,知道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你应该做得更好,而不是更糟。”
谈起二附中的老师,张炼红学姐说:“师生之间是一种缘分。你会觉得和某个老师特别有缘,其实老师是很一视同仁地看待每个同学,但是你就会觉得老师特别喜欢你,你也特别喜欢老师。”她当时的班主任是何雄老师。那时他刚从大学毕业,很有活力,也很容易沟通,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提出来。每次搞活动,大家都会一起商量,一起准各,特别的团结。无论是由谁负责,由谁去做某件事,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贡献出来。学姐认为,这是只有众多年轻生命在一起时才有的感觉。这使她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不会小看人的力量。
学生时代的张炼红校友参加了很多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担任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副主席,参加全国少代会并主持许多大型活动,担任《我们一百万》报首任主编,大学时又当选为区人大代表等等。这种丰富的经历和体验赋予了她超越个人成败得失的敏锐,加深了她对于公共利益、国家命运,尤其是对于自己所置身的时代与社会的精神状况及其价值追求的理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开阔了她的内心,使她勇于承担责任。
张炼红学姐说,她很喜欢古人说的一个词“精进”,做事情就要精益求精,只有这样事情才会有进步、有发展。在担任《我们一百万》主编时,有一次学姐觉得有几篇稿件写得不好,想要修改,可指导老师说稿件已经进厂了,但她仍执意要把稿件拿回来重写。提起这件往事,她说,她只是觉得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做得到位。只要她参与了一件事,她就会把它做得更好;只要她觉得自己的想法可以使这件事情做得更好,她就一定会坚持。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这种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态度她很在乎。在这样的状态下做事张炼红学姐会觉得很带劲;而相反,若是马马虎虎地完成一件事,她就会觉得很没劲。
谈到这些时,学姐对我们讲述了她小时候的故事。她说小时候妈妈一直教育她,其实每一个人都很努力。“在家里,奶奶把每一顿饭都做得很好,哪怕是一个炒青菜都会做得很好吃;家里虽然没什么好家具,但是奶奶却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把桌面都擦得亮亮的。爸爸是植保员,经常骑自行车去田地里看看哪块地里的庄稼有了害虫,什么时候田地需要施肥了,他的工作也很认真。”妈妈对她讲这些,是让她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而是跟做饭、下田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很投入地做自己的事情,这给了学姐很深的感受,所以她后来才会很投入地去做每一件事。
张炼红学姐是1990年高中毕业的。那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热门的专业是经济、金融、贸易、外语等。很多同学填报志愿时都选择了这类专业,更有不少同学选择了出国留学。在学姐的印象中,从初中毕业开始到高中毕业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都出国了。而她那时候选择的是中文系,还是师范类的专业,这让很多人感到惊讶。在他们看来,学姐的选择不太合时宜,但学姐却有着自己的想怯。她认为,社会的需要是多元的,在某个阶段文学会受到冷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倾向一定会被纠正;而之所以选择师范专业,一个原因就是她从小就很敬重老师,除了身边的亲友,对她影响最大的就是她的老师了。
张炼红学姐从小生活在浦东川沙县农村。在乡村小学读书的时候,生活各方面都挺艰难,家里很贫困,父母也很忙,她觉得生活中最愉快的就是在学校里有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在每天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了,有收获了,她就感到很快乐。虽然以后的生活慢慢改善了,天地也宽广了,可最初的这种感受仍然影响了她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如今在社科院,张炼红学姐主要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她的博士论文是《中国戏曲改革运动》,研究了戏曲改革和中国社会转型之间的关系。张炼红学姐并不把文学仅仅局限于小说、散文、诗歌等等的狭义领域,而是定义在广义的“大文学”,或者说在“文学精神”的层面上,弘扬真正的“文学精神”。她认为“学者”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者,她愿意永远都去做一个学习者。她说,无论做科研还是做什么,都在思考,而思考的来源就在于学习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当学者是满足自己成长的需要和精神生命的需要。很多物质上的条件都是有限的,到了一定的程度你就会觉得,内心精神生命的成长更有无穷的需要,你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来满足它。
也正是从小物质条件的贫乏让张炼红学姐对内心精神的渴望更加强烈,希望在“我想做的”、“我能够做的”和“我应该做的”三者之间建立一个平衡。做一个学者,进行研究学习,这是她认为特别适合的一个“我想做的”状态,而且以她的勤奋、踏实和投入也是“能够做的”。同时学姐觉得,通过学术研究,思考很多的问题,也是在呼应社会的要求。
采访的最后,应我们的要求,张炼红学姐用这样一些字眼来形容她自己:理想和信念,朴素和热忱,情感和责任,沟通和开放。“因为相信,所以沉静。”这是张炼红学姐对她自己的评价,也是我们眼中的张炼红学姐。
2009届6班 陈 磊
2009届9班 王伊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