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晖讲坛——麻省理工求学心得

 In 校友活动

晨晖讲坛——麻省理工求学心得

2018年5月23日下午,晨晖讲坛第255期“麻省理工求学心得”在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主讲人为我校07届优秀校友,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陈易新博士。

陈易新博士在二附中就读期间通过物理竞赛的一等奖保送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2年至今于麻省理工斯隆商学院学习金融并获得博士学位。从今年七月期将担任罗切斯特大学西门商学院的金融学助理教授。

作为一名二附中人,陈博士在这里感到格外亲切。他早早便来到报告厅为演讲做准备,与此同时,在不远处的音乐厅中,艺术专场也在火爆的氛围中盛大开演。在相对平静的报告厅中陈博士能凭借干货满满的演讲聚集人数不少的一批小听众,实属不易。

演讲之初,陈博士先为我们描述了一番他在麻省理工的所见所闻,并且极力推崇那里盛行的骇客文化。麻省理工的学生们在不造成负面破坏的情况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智慧进行各种有意思的小捣乱,比如偷偷将一辆警车以不为人知的方式搬到大楼圆顶上。如此活泼轻松又充满挑战的校园氛围给陈博士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久后,陈博士直接切入正题,为我们进行思想上的“播种”,希望我们“在生活中慢慢吸收内化”。对于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这个经常被提及的话题,陈博士提到了10000小时学习法则,经过粗略计算,大致相当于从本科读到博士所需的时间。陈博士进而对这个法则提出质疑,它只给出了时间,却并未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10000小时的时间。陈博士提示我们要重视学习效率,掌握刻意练习的方法,将学习时间投入到具有挑战性的“练习区”之中,同时巧妙运用帕累托法则。先掌握好某一领域之中百分之二十的主干内容,再去学习剩下百分之八十细节性的内容便会更加得心应手。而广泛涉猎各个领域之中百分之二十最重要的内容,也同样是最具有回报性的学习方法。

陈博士随后提到一个单词“intuition”,翻译过来是“直觉”之意,他认为直译不够形象直观。在他看来,“intuition”就是大白话,是知识的本质与精髓。若想检验自己是否学得透彻,一个方法是试着将学术化的内容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传达给他人。在知识海洋中遨游,我们也应具备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质疑的能力。比如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中,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分子质量没有出现在运算之中。或者在万有引力公式F=G*mM/R^2中,为什么距离R的指数不多不少恰好是整数2?

作为一个在国内外高校都就读过的高材生,陈博士将清华与麻省理工的学生之间进行比较,发现两方在智力和学识上都不相上下。但是麻省理工的学生可能具备一些非智力因素上的优势。比如他们更善于交流,更有演讲才能。陈博士打了一个有趣的比方,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惯性,人们也有保持固有认知的惰性。正如F=ma,如果想要改变他人的认知,你就需要做出努力。正如此番演讲一般,你需要确保你的讲话易于理解,有用,并且有趣。提高讲话技巧的方式也有许多,比如参加辩论等等。在国外,体育锻炼更加受到重视。人们并不会认为它无用或者浪费时间,而将其视为一笔回报率很高的投资,带来的回报便是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生命质量。在情绪管理方面,陈博士也提出他的见解。陈博士说,当他小时候在学习成语故事比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的时候,会觉得故事中人物十分愚蠢。但是随着自己长大,终归发现自己也会犯下同样的错误。他才明白成语故事描述的并不是主人公的智力缺陷,而是道出了人们普遍面临的情感困境。由于生理进化的速度赶不上文明进步的节奏,我们需要认清情感的存在以及对于我们的巨大影响并且引起重视。

讲坛尾声,陈博士以学长的身份向我们提出一些希望,愿我们“Be curious, be honest, be strong”。 相信每位在场的同学在这短短的一小时中都收获颇丰,虽然他们没能观赏到一场艺术盛宴,聆听一位优秀学长敞开心扉的话语也是弥足珍贵的机会。

【撰稿:2020寇行健;审稿:教务处 王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