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晖讲坛:音符上的中国——音乐中的政治认同

 In 校友活动

晨晖讲坛:音符上的中国——音乐中的政治认同

2017年9月20日,本学期第二期晨晖讲坛在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次讲坛有幸请来了我校校友,陈玉聃副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音符上的中国——音乐中的政治认同”的专题讲座。

陈玉聃先生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也是我校1999届校友。曾在二附中度过了7年中学时光的他重回母校时说:“感觉不是物是人非,而是物非人是。校址迁了,但二附中的老师还是那样可亲,同学们也是那样认真。”

陈玉聃先生在进入正题前指出,他认为讲座是需要有通俗性和趣味性的,方能让听众对讲座的认识更加清晰。事实上,他的确带着十分亲近随和的语调将同学们带入音乐和政治认同的世界。

首先,陈玉聃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认同?”同学们纷纷开始思考,小声交流起来。随后陈先生给出了他的答案:认同的英文单词是“identity”,词根则是“idem”,表示相同、同一,所以认同指一个同一的身份,由“成员”、“特征”和“镜像中的自我”决定。

接着,陈先生谈论起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认同是如何建构的——一方面是“我们是谁?”,即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则是“他者是谁?”,即对非我族类的建构,用以树立自我认同。而我们为什么需要音乐来树立国家、民族的认同呢?陈先生给出了解释。第一,音乐是沟通历史与现在的桥梁。第二,音乐具有参与性,是国民可以共同参与的,例如合唱,就是一种表达集体认同的近代新音乐形式。

而为什么音乐能够代表国家认同呢?陈先生指出中国人评判优秀的第一标准即是文化,而文化则以礼为先,古人说“礼乐刑政,其极一也”,也就是说音乐也代表了一种政治制度和认同。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音律,即“宫商角徵羽”也有着很强的政治寓意,分别代表了君、臣、民、事、物,更加说明了音乐与国家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讲到这里,同学们无不被其中所蕴含的智慧深深吸引,随之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为了让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音乐给人带来的认同感,陈玉聃先生为我们播放了从古至今中国的各个时代的国歌、主旋律歌曲。有经典古琴音乐《平沙落雁》,曲调清雅淡远,似高山流水引人遐思,那正代表古人对君子品格的追求——淡泊名利,直追仙贤。还有富有特点的《广陵散》,其曲调激烈,宫商两音同高,正代表君臣同高,具有浓烈的革命色彩。陈玉聃先生一边仔细地聆听着,一边给同学们解读着其中的历史典故和含义。

接近讲座的尾声,陈玉聃先生总结道音乐其实是政治认同方面的明确表达、文化认同方面的隐含表达。

本次讲座给同学们带来了深刻的启发,不仅让大家对音乐和政治认同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让大家学会多角度思考、联系思考。正如教务处王骁老师所言:“你现在听的讲座终将使你受益,因为这正是学者的智慧。”

晨晖讲坛:音符上的中国——音乐中的政治认同

【撰稿:2020届2班 孙褐钰;审稿:教务处 王骁】